外贸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要求,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3月,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组织部署在北京、上海、重庆等20个重点城市集中开展为期5个月的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紧密结合地方发展诉求和广大企业关切,出台6方面32项改革创新举措,为进一步培树打造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提升进出口全链条通关效率,持续畅通“双循环”
全国海关认真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充分发挥海关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作用,新时代十年,海关接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通关管理实现实质性变革,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深圳、海口等海关对符合要求的食品检验检疫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南京、合肥等海关建立鲜活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保障,不断提升通关效率;沈阳海关通过“区港直通”“多点集发”“沿途编组”“功能化聚焦”等改革举措助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发运货物种类突破300种;上海、宁波、大连等海关大力推进“离港确认”模式应用,长江流域9个直属海关50个隶属海关已实现全覆盖。
促进外贸新动能高水平,切实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让中国外贸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为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各地海关聚焦产业特色,推广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等试点政策,持续创新优化高新技术产品监管查验机制,提高通关效率,节省企业通关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南京海关进一步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今年前6个月,累计通关2.5万票,进出口货值约59.4亿美元;深圳、黄埔海关加强协作,创新口岸属地协同监管模式,服务高精尖商品“口岸直通、抵厂查验”;天津、青岛海关用足减免税政策服务科研及重大项目设备进口,今年前6个月,为科技创新项目减免税款分别达7900万元、6305.9万元;合肥海关主动对接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企业,指导办理归类预裁定,确保新设备、新材料第一时间投入生产研发环节。
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动“数字化”
建设智慧海关是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海关必须主动拥抱时代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海关职能实现方式转变,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厦门海关推行“智能云分流”功能,压缩待查验货柜在码头内装卸运输次数50%,每票待查货物减少流转时间约3小时以上;北京海关构建中关村综保区“数字围网+智能通道+电子围栏”和“综保区数智监管辅助平台”的“3+1”智慧监管体系,支持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保区建设。
提升广大企业和公众获得感,真正做到“问需于企”
各地海关结合实际,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和社会关注,加大力度、主动作为、深挖潜力、协同推进。各地海关深入推进第三方采信,扩大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信范围。南京海关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出口商品检验采信,今年前6个月,共对28批次、147辆进口汽车实施了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海关聚集“新三样”,强化培育“服务链”,加大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及重点产业链等企业培育力度,提供“事前信用培育、事中认证实施、事后措施落地”的全过程服务。